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牟成文教授前往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简称国贸大厦)和“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就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深圳速度”所体现的实干精神,以及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与成就等进行了深入调研,为《新中国政治制度通典》的撰著积累鲜活素材、注入思想力量,助力团队更深刻地理解新中国政治制度形成的历史根基与实践脉络。
牟成文教授首先考察了深圳国贸大厦。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位于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南路和嘉宾路交会处国贸大厦曾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闻名全国,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快速崛起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牟成文教授在深圳国贸大厦留影
深圳国贸大厦是我国首座综合性多功能超高层建筑,1985年竣工时以160.5米的高度保持“全国第一高楼”纪录十年。这座建筑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建设速度。1982年4月破土动工后,施工中创新采用了当时国内尚无先例的大面积内外筒同步液压滑模施工技术。从最初7天一个结构层,到6天一层、5天一层、4天一层,再到30天连上10层,国贸大厦最终实现了“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这一速度不仅超过了当时香港5天一层的纪录,也超过了美国4天一层的最高速度,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国贸大厦被称作是“深圳经济特区的窗口”,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2006年6月,国贸大厦荣获“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称号。
牟成文教授在深圳国贸大厦留影
国贸大厦不仅以建设速度闻名,还因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深厚渊源而载入史册。1992年年初,邓小平登上国贸大厦49层的旋转餐厅,指着窗外的一片高楼大厦说,深圳发展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在旋转餐厅里,邓小平听取了广东省委和深圳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汇报,充分肯定了深圳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他站在战略高度,发表了有关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精辟论述,提出“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等一系列重大论断。邓小平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他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会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邓小平在深圳国贸大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方谈话”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邓小平理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刊发了反映邓小平视察深圳行程及“南方谈话”主要内容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南方谈话”也使得深圳国贸大厦名扬海外。30多年来,这里接待了上百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600多位国外政要首脑。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老布什,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等国际政要都曾先后到此参观。在旋转餐厅,还能看到悬挂着的小平同志视察时的照片。小平同志当时歇脚的地方,也被命名为“邓公厅”。站在 “邓公厅” 门前,牟成文教授驻足良久,深有感触。他望着馆内承载历史记忆的陈设,神情若有所思,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风云激荡的改革岁月。眼前的一幕幕,让他对深圳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有了更为直观而深刻的体悟 —— 从特区初创时的破冰探索,到新时代的勇立潮头,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步跨越,都镌刻着思想解放的勇气与制度创新的智慧,也让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焕发出的蓬勃生命力愈发清晰可感。
牟成文教授在“邓公厅”前留影
在深圳这座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牟成文教授通过实地考察国贸大厦这一改革开放象征性建筑,亲身体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为其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现实参考。牟成文教授还实地参观考察了深圳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深入了解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牟成文教授与2025届毕业生、深圳卫视记者杨振东合影
“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福中路184号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内,展区总面积达6300平方米。展览运用照片、实物、视频、模型、场景、雕塑和高科技手段,结合互动体验项目,全面、生动且立体地展现了广东改革开放40年的壮阔历程和辉煌成就。展览共展出3234件展项,包括730张照片、1908件实物、7条视频短片、41条视频资料、19件美术作品、15个主题场景以及26个互动体验和模型沙盘。
牟成文教授认真参观
展览内容按时间脉络分为三个主要部分:1、“敢为人先 勇立潮头(1978-1992)”:展示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2、“增创优势 砥砺前行(1992-2012)”:呈现改革开放深化阶段,广东增创优势、砥砺前行的历程。3、“走在前列 当好窗口(2012-2018)”: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广东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生动实践,全方位呈现了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探索精神与时代价值,同时也全面、生动、立体地展现了广东改革开放40年的壮阔历程和辉煌成就。
牟成文教授认真参观
历史回眸:从蛇口炮响到深圳速度
展览记录了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众多历史瞬间和标志性事件。1979年,蛇口工业区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这一口号成为了“深圳速度”的象征,更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先声。从“三天一层楼”的建筑奇迹到“三天一制度”的创新步伐,广东用四十多年的辉煌成就,证明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如何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能。
深圳成就: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为国家开路、为改革闯关、为未来探索的历史使命。45年来,深圳从“一张白纸”起步,实现了“四个万亿”的跨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80年约1.96亿元跃至2024年1.06万亿元;进出口总额由0.18亿美元提升到6330.96亿美元(4.5万亿元);GDP从2.7亿元增长到3.68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0.84亿元提升至5.4万亿元。
深圳的改革从未止步于单点突破,而是向着系统集成、制度创新的纵深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累计形成48条全国推广经验,近五年人才总量突破700万、高层次人才超2.6万。深圳正在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进,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当代意义:改革开放精神的传承
“大潮起珠江”展览不仅是广东改革开放历史的微缩景观,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改革开放精神的桥梁。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对比“渔村到都市”、“农田到工厂”的影像资料,深刻理解变革的力量;通过互动装置,亲身体验创新的魅力,感受广东人民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风貌。
牟成文教授认真参观
在参观过程中,牟成文教授认真观看了馆内陈列的各类展品、文献以及影像资料。这些展示生动呈现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崛起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伟大历程,深刻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巨大成功。牟成文教授表示,深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创新实践,为《新中国政治制度通典》的撰著提供了宝贵的现实样本。从红色革命时期的英勇斗争,到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奋勇争先,广东始终秉持着敢为人先的精神,这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对创新与发展的追求高度契合。从蛇口工业区的“开山炮”到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制度创新”,每一处改革足迹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光芒。前往深圳参观考察活动是牟成文教授正在撰著的《新中国政治制度通典》学术研究的重要一环。牟成文教授在国贸大厦考察过程中,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建设历程与历史意义。国贸大厦承载着丰富的实践样本。从特区初创时期建设者们凭借无畏勇气与创新精神铸就 “深圳速度”,到邓小平同志 “南方谈话” 在此指明改革开放方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步向前。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为《新中国政治制度通典》的撰著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们不仅提供了在经济建设、制度创新等层面贴合时代脉络的鲜活素材,更从实践角度进一步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经济发展、坚定发展道路等方面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与优越性,助力其在著作中更为深刻、全面地梳理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与内在逻辑 。牟成文教授在 “大潮起珠江” 展览馆中,通过那些见证历史的实物、影像与文献,深入了解了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冲破思想禁锢、突破制度壁垒的宝贵历史经验,更以实地走访的方式,探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基层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鲜活路径。这些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汲取的实践养分,为《新中国政治制度通典》积累了大量贴合时代脉搏的鲜活素材,更注入了源于实践、观照现实的思想力量,让这部著作在梳理制度发展脉络时,能更深刻地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与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