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5日,由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联合主办的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在北京、武汉两地同步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来自全国党校系统、高等院校、社科院等单位的4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龚维斌、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郝芳华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黄浩涛出席会议并在主论坛上作总结讲话。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学会常务副会长曹普、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教授陈荣卓先后主持大会主论坛,武汉市委党校副校长徐赟、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顾红亮、《学术研究》副主编罗苹、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熊友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海金、《党政研究》常务副主编刘彦武等人分别主持各分论坛。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徐勇主持会议闭幕式,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査道林在闭幕式上作总结发言。
龚维斌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作的报告,总揽全局、气势恢宏、高屋建瓴、深邃精辟、意义重大,体现了百年大党复兴图强的大志向、引领时代的大担当、人民至上的大情怀、自我革命的大气魄、胸怀天下的大格局,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他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深刻阐释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深入分析当今世界形势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科学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系统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是一篇闪耀着真理光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纲领性文献,为我们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龚维斌认为,党的二十大精神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既有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理论上的深邃思考,也有目标上的科学设定和工作上的战略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五个牢牢把握”。这“五个牢牢把握”,既总结过去,更面向未来,既明确任务目标,又指明前进方向,为我们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
黄浩涛在主论坛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本次年会的研讨成果,强调在党的二十大刚刚胜利闭幕之际,召开此次会议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界及时地、认真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际行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界的重要职责和任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工作者要把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崇高使命,发挥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理论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力量;加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增强科学社会主义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在新的征程上再接再厉,共同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和发展推向新阶段。
本次年会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设置一个主论坛和三个分论坛。在主论坛上共十余位专家就“领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主题报告,在分论坛上近100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形态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趋势”等议题展开热烈交流。这样的议题设计,体现了先总体把握、提纲挈领,后重点聚焦、局部突破的理论学习思路,蕴含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彰显了各位专家学者自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当下与未来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品味。
一、领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全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领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精准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领会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五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系统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并参照海内外各界对党的二十大召开意义的最新评价,真正做到学懂弄通悟透。在本次会议中,与会专家就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理论、方法与意义展开了热烈交流。
关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具有的里程碑意义。华中师范大学俞思念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里程碑。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发展。第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第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认知。由此,他倡议在二十大之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界积极作为,通过系统研究、科学研判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方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学会副会长罗文东重点阐述了新时代伟大变革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这种意义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社会主义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第三,全面依法治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主与法治的轨道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行稳致远。第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锻造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轩传树认为准确把握“五大里程碑意义”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我们清晰判断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他指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已去掉“长期处于”这样的修饰词,这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进入最后的完成阶段。在新的战略安排中,“伟大复兴”包括双重涵义:一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世界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旗帜鲜明地提出,“六个坚持”科学凝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此,他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具体阐释:第一,“六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六个坚持”的学理化、体系化表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到哲学高度。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例如“人民至上”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自立自信”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守正创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问题导向”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系统观念体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等等。第三,“六个坚持”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方法。“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之正,创新体现为“两个结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王韶兴则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要求,即“强国必先强党,强党必须强思想”。他认为,所谓“强思想”,就是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而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本质是加强党的思想能力。具体要做到两点:一是坚持守正创新;二是做到思想解放与思想统一的辩证发展。在政党理论发展上,要做到政党经验、政党知识的专业化、学理化、学科化发展,直面“四个之问”,做到明确价值取向、厘清推进思路和把握实践要求。
关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许耀桐指出,新时代十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拓新,其创新成果具体体现在“新四化”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家治理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强国等表述中,其中国家治理现代化是重要的内涵拓新,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在组织力、领导力、协同力、执行力、信息力五个方面予以赋能加力。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喻立平聚焦我国“三农问题”发展特色与成就,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底线、底盘与底气。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蕴于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农耕文明,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中国城镇化的底盘,“三农”发展中应守住耕地红线、生态底线、安全底线,并通过激发和释放农民在共同富裕中的消费需求,增强我国扩大内需的底气。江西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学会副会长祝黄河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四个内在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的人民性、目标的连续性、内容的时代性、战略的自洽性。他同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意义在于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牟成文以“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运用逻辑”为题,在比较视野中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品格。不同于西方模式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又要规范约束资本的逐利本性,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体现共富、共生、共赢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刘晨光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高度的文明自觉,并提出三个核心观点: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对自身文明渊源与文明走向的自觉;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自觉并非要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新的模式或标准,而是对文明多样性与多元现代性的主张;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自觉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从“自在”走向“自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主任热合木江·沙吾提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提出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强力量。他认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共百年党史的重要经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共同富裕提供思想保障。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朝龙通过分析金融及资本积累逻辑支配下的西方危机和世界变局,对比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质与逻辑——以公有制经济主导的市场经济的积累逻辑,并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体现在三方面:东方制度文明的复兴,科学社会主义的复兴以及为后发国家提供样板。
关于海内外对党的二十大召开意义的最新评价。渤海大学方鸿志提出,要深刻领会和理解党的二十大召开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和理解党的二十大主题。她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是大会的灵魂,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总纲。复旦大学高晓林指出,世界社会主义政党纷纷发贺电祝贺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高度肯定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成就,并表示对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发展和世界影响充满期待。台湾岛内的统派政党热烈祝贺中共二十大召开,并认为祖国统一大业和民族复兴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在报告内容方面,海外尤其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安全、全人类共同价值、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等内容的阐述。她认为,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海外有诸多肯定评价,也有不少杂音,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认识到中国发展的世界影响,因此,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练好内功,也要积极做好对外宣传。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当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本次会议中,专家学者就其现实基础、内在机理、重要内容、历史地位、重大意义等展开充分讨论。
关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现实基础。广西大学吴家庆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行考察。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全面跃升。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赢得高度认同并越走越宽;理论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回答;制度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牵引下走向重塑定型;文化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坚定自信中走向繁荣昌盛。广西师范大学汤志华在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视野下讨论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他认为,认识上,党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过程中,升华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认识;实践上,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内涵;并且,我国站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沿,直面21世纪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难题,在对这些难题的回答和解决中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上海市委党校官进胜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验证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破产论的破产、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并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构筑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为社会主义赢得了更多的认同与赞扬,引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复兴。
关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内在机理。华中科技大学岳奎指出“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他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全面总结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程得出的科学结论。当下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必须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两个结合”,使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关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重要内容。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出发,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框架。他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叙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叙事框架的初步建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方式,可概括为:基于西方比较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基于“十个明确”厘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基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基于现代化内在规律确立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武汉大学唐皇凤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材料,讨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特征。他认为,现代国家不同于古代政治国家,是政治国家和非政治国家的结合,不仅具有政治职能,而且具有社会职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现代国家的一般形式;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国家,具有社会主义性质,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共宁夏自治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周晓军就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分享。他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根植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实践的思想,具有开放性、严密性、辩证性、实践性、人民性、科学性等特征,能够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实现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和我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湖北省委党校舒艾香聚焦“大党独有难题”分析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她指出,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大党独有难题”,是党员人数多、党员结构复杂带来的行动步伐一致难、实施有效管理难、永葆纯洁先进难等难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河海大学单连春聚焦“批评与自我批评”阐释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重要内容。他认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行动标志,在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批评与自我批评,在理论上是科学方法,在价值上引领前进方向,在实践上书写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此外,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党西民根据中国共产党化解思想危机的历史经验,探讨增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思路。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应对思想危机的有效方法:坚持正确的斗争方向,勇于和各种不良观点作斗争;抓住思想危机的苗头,恰如其时地做出应对;胸怀大局,恰当准确地把握思想斗争的规律;以持之以恒的韧劲,不断推进思想建设,增强党的先进性。
关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历史地位。山东大学崔桂田立足于国内,指出开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新时代理论建党强党的本质要求以及党百年奋斗历程的重要经验;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题中之义;是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形象塑造和软实力提升的重要需求;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需要。兰州大学张新平从总体性视角进行探讨,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世界高度,社会主义发展前途命运的高度,站在党的高度,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紧紧围绕三大时代课题,科学地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遵循“六个必须坚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关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重大意义。广西师范大学钟瑞添基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视角,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座高高矗起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丰碑”。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原创性贡献,极大焕发马克思主义生机活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得到充分彰显;其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是现代化的中国方案的重要内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文明发展坐标重新指向社会主义。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袁绍光基于世界历史视角,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世界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其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之问的回答,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科学性和实践生命力;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的回答,引领人类社会进步发展;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全新命题,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世界现代化新路径;指导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推动全球贫困治理。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述受到此次与会学者的重点关注,不少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展开了交流。各位学者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讨论按照鲜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展开,涉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模式特征、本质要求与理论品格、实践经验、伟大成就与世界意义、研究展望及相关理论问题。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模式特征。中国社科院余斌认为,中国共产党经过百余年探索,走出了不同于传统西欧资本主义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第三条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他从政治经济学视角中的资本积累逻辑出发,指出新时代后我国经济转入新常态,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力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共武汉市委党校薛金华则指出,中国现代化探索进程经历了从被动现代化、主动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跨越。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理论品格。南京师范大学王永贵认为,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应从四个层次上予以把握:第一,“两个坚持”体现对中国式现代化根本规律和特点的把握。第二,中间五句话体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特点和创新举措。第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眼光和天下情怀。第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更高层次的要求。复旦大学贺东航从理论高度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深厚的政治分量、精神能量和实践力量。具体表现为: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有政治价值属性,它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发展的政治优势。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自主知识体系话语的思考。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广东理工学院梁发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鲜明特征蕴涵以下五重伦理意蕴: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凸显了“人民至上”的伦理原则,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彰显了追求“公平正义”的伦理品格,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蕴含了“平衡协调”的伦理玉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藏了“天人合一”的伦理价值,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流露了“和衷共济”的伦理情怀。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各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维度进行了充分的阐释。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席军良聚焦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阐述了该路线的新境界,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构建起以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和“本”。温州大学王习明基于对推动共同富裕的步骤与布局的分析,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共同富裕的五条基本经验:一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的国家的现代化应以满足每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为目标;二是大国的现代化应立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三是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应保持适度的高速发展;四是大国现代化应根据现代化的阶段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战略;五是现代化应坚持以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王杰对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演化逻辑与实践启示进行了具体探究。他提出,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以制度化治理为逻辑主线,以建成现代化农村为逻辑指向。新时代更好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应做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制度化治理不动摇和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上海师范大学贾淑品认为,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中的“软实力”,是最核心、最关键的一环。针对西方文化霸权、国内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等对我国文化现代化的挑战,她提出要坚持两个方面的路径选择:一是要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构建“一带一路”文明新秩序,复兴中华文化,确保文化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二是抵制西方文化霸权,增强自身文化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共台州市委党校张健基于对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的实践分析,针对活动实效性、数字化平台、队伍培育与阵地建设等方面的治理困境,提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应知行并举深化文明活动实践内涵、聚力通联升级文明实践云平台、扶优扶强打造文明实践志愿团队并精细管理做强文明实践三级阵地。河海大学雷鸣聚焦体育强国梦的重大意义与实现路径,他认为体育强国梦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体育事业的主体、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宁夏行政学院)科研处副编审吴静以博弈论为视角,分析了公众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协同机制。她认为,通过改变博弈方的收益矩阵,可以形成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纳什均衡,提升各主体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阮一帆从人权发展角度论述了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特殊贡献。他认为,中国人权观摒弃西方的政治和霸权逻辑,摆脱西方人权观的局限和偏见,构建起以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基石的中国人权话语体系;中国人权观坚持唯物主义思想,借鉴人类人权思想成果,丰富人权理论多样性;中国人权观强调人民性和社会主义的集体人权,是鲜活的人权。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与世界意义。中共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委党校王奔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两方面的世界意义:一是助力世界经济增长,二是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道路,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借鉴。厦门大学李丹认为,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道义品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担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河南省委党校图书馆馆长徐学庆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广西师范大学胡江华指出,由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二是探索了世界文明形态的社会主义范式,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三是创新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文明国家范式,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了文明发展的道路选择。
关于对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展望,山东大学王建民认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仅停留在讨论各国模式与我国特色还不够,应补充一个维度,即我国的制度创新。概括地讲,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试图用计划经济办法实现现代化,改革开放后我国用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现代化,但我们的市场经济有自己的特色,即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我们调控的力度和手段与西方国家不一样。
关于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的其它理论问题。陕西师范大学李后东从历史问题着眼,分析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当代意义,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跨越时空的魅力。他认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结合”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义”“理”相通的过程;“第二个结合”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蕴得到具有马克思主义导向的根本改造和提升,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神”兼备的过程。“两个结合”既内在联结、不可分割,又相互区别、相对独立,并最终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包庚以“走向交往正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进行了分享。他认为,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角下世界普遍交往具有正义性,而资本逻辑宰制下的世界交往朝着非正义的方向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新型交往范式。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以“全人类”为主体视域,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为总体框架,以谋求世界交往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为目标任务,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破解当前世界交往困境、实现世界交往正义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四、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形态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党的二十大再次宣告“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正演绎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形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也呈现出新动向、新趋势。为此,与会学者围绕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实践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意义,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趋势与热点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研讨和充分交流。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实践与新形态。湖北师范大学江峰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彰显科学社会主义新形态”为题,揭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科学社会主义新形态的内在逻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先进的人民民主政治理念焕发社会主义生机活力,有利于传承、强化科学社会主义新形态的人民民主理论基因;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更强大的人民民主实践效能凝聚社会主义磅礴力量,有利于展现科学社会主义新形态的人民民主实践成效;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更完善的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有利于展现科学社会主义新形态的人民民主制度保障;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更丰富的人民民主价值元素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价值优势,有利于增强科学社会主义新形态的人民民主价值效应。广西民族大学方彦明从多个视角对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形态表现——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深入了分析。他认为,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五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崭新阶段,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全面超越,拓展了社会主义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将其置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整体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延续,又是连接现实和理想的桥梁,是不断达到每个预期目标、进而达到最终目标的科学路径。南京师范大学徐亚清考察了国家治理话语建构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逻辑。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国家治理是内在统一的两个概念,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国家治理的话语体系来自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共同体价值,二是国家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主题。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党校理论教研室主任李凯通过梳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的独特背景、主要内容和丰富意涵,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的核心价值指向发展、安全和民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做好“两个结合”的一个典范,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地方理论形态。山西省委党校闫世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形态的历史背景下,从新的论述、新的高度、新的部署三个方面对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新境界进行了具体分析,他指出,党的二十大相关论述将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江西理工大学周石其抓住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这一主题,对新时代以来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代表和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了系统梳理。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意义。河南省委党校姚巧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当中所处重要历史方位进行了解读。他首先回顾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余年的历史,认为在这五百年中,世界社会主义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立、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行了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我们也要能够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清醒剂”和“营养剂”。通过系统梳理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追求、厘清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路和实践发展、透视其中所折射出来的内在规律,能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学琳从多个视角深入论述了新发展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和科学社会主义演进中的重要意义。在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后,他提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具体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它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方位变化;二是它生动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极大地提升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境界,在国际社会树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良好形象,这是新发展阶段内在的世界意义。
关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趋势与热点问题。山东大学张淑兰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对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四个发展中大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适应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给出了未来探索社会主义的具体策略。她认为,四个国家的共产党在百年发展中面临着四种不同的生存情势,需要处理好来自于政党内外环境的挑战。在政党内部,需要通过改良抑或革命的方式处理好派系主义、制度化建设以及组织扩张等方面的问题;在政党外部,国际上需要处理好与国际共产主义力量之间的关系,国内需要处理好与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关系。与其他三国共产党相比,中国共产党的优势就在于我们正确处理了与国际共产主义力量和国内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关系,探索出了一条全面从严治党、不断自我革命的成功道路,并且不间断地拥有善于感知和应对党内外环境挑战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实践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产党发展社会主义具有五点启示:一是要始终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二是根据国内和国际形势变化,独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善于在保持自身独立性基础上寻找同盟者;四是注重自身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化建设;五是密切联系群众。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袁群围绕俄乌冲突的国际热点话题展开论述,针对北约在这一战争冲突中的表现,从“政治与历史”“军事与安全”“政治与资本”“社会与生态”四个维度具体分析了国外激进左翼对北约的三重批判:第一,北约是冷战时期美国和西方遏制共产主义阵营的帝国主义斗争工具,是后冷战时代美国维持自身霸权地位、对外扩张战略和操纵地缘政治的工具,是维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利益的现实支撑;第二,北约是具有破坏性的军事战略机器,是由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傀儡和代理机构;第三,北约还制造了社会分裂与文明冲突的危机,加剧了社会对立和阶级对抗的危机,从而造成了现代社会新陈代谢循环的断裂。这一系列批判代表了国际社会的进步力量,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沿问题、最新动态。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编译局)郭海龙在分析社会民主主义“第三条道路”的政治遗产基础上,指出当前社会民主主义正处于一个左支右绌的长期“迷茫期”和“混沌期”,而从群体型政党向议题型政党的转化或将是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未来的发展思路。
(文章转载自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