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中心动态

徐勇:半层楼:学术的“黄金岁月”

来源: 日期:2023-10-29点击:

题记:日前,华中师范大学的政治学科乔迁到新大楼。学科从一间房到一栋楼,经历了40多年时间,扩展了六次。从在职人员看,徐勇教授经历了这一完整过程。每一次搬迁都与学科发展相关。以下是徐勇教授的亲身经历和学科记忆。




上世纪90年代初,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离开了一号楼,搬到相距不远的三号楼(如今的外国语学院大楼)。与古色古香的一号楼相比,三号楼较现代一些,楼层也高一些。除了外国语学院以外,还有多家机构在其中办公。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获得半层楼。

这半层楼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的建制逐渐完善,像一个专门的学术机构了。在这半层楼里,有了党的组织,有了专门的行政办公室,还有专门的资料室。行政机构的健全意味着我可以从日常行政事务中超脱出来,只是兼职编辑《社会主义研究》杂志。我最高兴的是在半层楼顶头的一间相当于大教室面积的房子用于所的资料室,还配备了专门的资料员。作为研究所第一张图书资料卡片制作者,对资料室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在三号楼中间一上楼的地方,有一间大会议室。因为全所开会和研究生答辩等都在这个会议室进行,使用率较高。当时,研究室有了办公室,可以在研究室上课。只是,老师们还是没有自己专门的工作室。包括杨宏禹、张厚安、李会滨老师在内的老师们到三号楼最多的是到行政办公室的邮箱取邮件。

三号楼的半层楼,不仅意味着学科建制完善,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学术研究的平台。半层楼的年代可以说是学术的“黄金岁月”。著作成本成套出版,人才成群结队产生。 

如果说在一间房和两间房的年代,主要是学科基础工程的构建,那么进入90年代后,开始产出学术成果,而且是自发的有组织的科学研究。以下可以略举几例。 

杨宏禹老师主攻社会主义思想史,著有《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史》、《民主社会主义透视》等著作。因为早年就读的是国际政治研究生,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时期著有《国际关系基础理论》,成为我校国际政治学科的开创者之一。

张厚安老师团队在1990年代初期便出版了“农村基层政权研究  系列丛书”,是我国最早系统研究农村基层政权研究的成果。1995年主笔的《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85万字)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之后主持撰著《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70万字)。

李会滨老师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出版了《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以宏大视野研究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历程和规律,出版了《社会主义:20世纪回顾与前瞻》。该书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受到广泛好评。

徐育苗老师1993年出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之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特别是自1997年主持“中国政治制度比较丛书”(10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胡原老师参加了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学的学科基础工程建设,后来适应时代需要,编写“行政管理”方面的教材,产出一系列研究成果,成为我校行政管理学科的开创者之一。

与以上前辈相比,我算是科社所的第二代和学生辈。但在前辈老师和感染下,也以产出科研成果为旨趣。1992年出版了《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38万字)、1997年出版了《中国农村村民自治》。

还有其他一些老师也是成果累累,不一一列举。

半层楼得以产出累累成果,最重要的是有不计个人功利、专心做学问的纯粹心态。当时,创业的前辈老师已是60岁左右的年纪了,有了多年的积累,能够多出成果是最大意愿。每个老师都在开拓自己的领域,致力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当时以做学问为荣、以出成果为大,无“利”可图,对“官”无感。如刘祖云老师从事社会学,且常年在外学习,后来为支持社会学发展,他担任了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我们作为同辈人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合适的。

正是因为做学问的心态纯粹,以做学问为旨趣,所以能够自发形成团队,出大成果。政治学研究室在科学社会主义所属于小研究室,后来聚集的人愈来愈多,并形成了农村政治研究团队。徐育苗老师的团队则侧重于中外政治制度比较。半层楼时代产出的大成果可以说都是团队共同研究的产物。

学术研究不仅要出成果,而且要出高质量成果,这就需要严谨的学术态度。《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一书为了争取获奖,出版社要求甚高。我带着学生校对至少在十五遍以上,差点昏倒。李会滨老师因为《社会主义:20世纪回顾与前瞻》在印制中的修订,心情沉重,晚上围绕着三号楼转了一圈又一圈,直到我询问他才说出担忧。

学术研究不仅要出成果,还要出人才,且相辅相成。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于1980年代先后获得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硕士和博士点、政治学专业硕士点。到了半层楼年代,人才培养渐入佳境。当时的研究生数量少,老师们很用心。我记得我给研究生上“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课程时经常只有三、五个学生。有一次一个硕士生答辩用了半天(这位硕士毕业生现是厅级干部)。二是对研究生要求严格。当时有一些地方领导攻读博士学位,但与在校生一样要求上课。记得一位距离武汉百公里的地方主政者很早便赶到学校上课,后来他官至省委书记。三是研究生与老师共同做研究。以上所说的大成果,可以说都有研究生参与其中。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得到了老师的直接指导,成长很快。四是许多研究生就读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知识,学习心态也较纯粹。有的学生本来不必获得一个文凭,就是为了通过读研究生搞清一些问题。

半层楼期间,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的人才培养成果丰硕。从政界看,省级厅级领导以两位数计;从学界看,一、二级教授也是以两位数计。其中产生了三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篇提名奖,是政治学界获得此类奖励最多的单位。这为学科的进一步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半层楼期间是出成果出人才的“黄金岁月”。而这得力于有一个以学问为重、不计名利的“黄金心态”!


THE END


      文章来源:田野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