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中心动态

论点摘编Ⅲ:“深度阐释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华中师范大学第2届深度阐释与科学社会主义最新形态”学术研讨会在汉顺利召开

来源: 日期:2023-11-01点击:

编者按:10月28日,“深度阐释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华中师范大学第2届深度阐释与科学社会主义最新形态”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雄楚国际大酒店召开。此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和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主办、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联合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贵州大学、西南大学、湖北大学、苏州大学、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行政学院)、济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民族大学、中共广东佛山市委党校等单位的30多位高校领导、社联负责人、知名专家、研究生等围绕“深度阐释中的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国式现代化与历史中的中国、中国式现代化与当代中国、中国式现代化与未来中国、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等议题进行探讨。

接下来,我们按照致辞或报告顺序,将各位领导、社联负责人、知名专家的致辞、主题报告、主旨发言的主要观点撮要编辑成背景新闻发表在网站上,同时,还简要发表部分学生代表发言的观点,并配发图片,以飨读者。



《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跨层次分析》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张淑兰教授

张淑兰教授从现代化自身、现代化国际比较、国家间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了现代化的系统层次解构。在此基础上,她在现代化的总体比较、经济现代化的比较、政治现代化的比较、社会现代化的比较、文化现代化的比较、生态现代化的比较、现代化五大领域的优先次序比较之中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多层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特质》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郝云教授

郝云教授重点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特质。他强调,注重精神向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特质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主体性和共同体精神的培育等方面。他提出,精神特质引领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性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指引,推动文化自信自强;以精神生活的提升为抓手,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将个性和共性结合,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的自主性与包容性;以共同价值为导向,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历程、实践特征及世界意义》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梁伟军教授

梁伟军教授从形成历程、实践特征及世界意义三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解读。他认为,从正式开启到初步探索、从快速发展到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呈现出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团结奋斗为强大动力、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以协调发展为内在要求、以生态保护为重要原则、以和平发展为根本路径的实践特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创新发展世界现代化理论、丰富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积极贡献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智慧的世界意义。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与苏联式现代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龚先庆教授

龚先庆教授详细比较了中国与苏联两国现代化,指出了二者背景之“同”与“不同”、中国与苏联看待资本主义之“不同”、中共与苏共党建状况之“不同”。他认为,中国共产党虽历经曲折,但走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党的纯洁性建设,坚决反对腐败。

《世界历史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吴礼明教授

吴礼明教授在世界历史视野下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总结为三点:第一,“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设置;第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价值指向;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价值目标。

《论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本质实现》
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峰教授

江峰教授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本质的实现。他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在于人,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对前人研究的超越正是在于其对人的审视,更加关照人、看重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发扬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系列观点,将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真正做到了尊重人、服务人、发展人。

《中国创新话语体系的构建逻辑与未来指向》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朝邦副教授

吴朝邦副教授从理论依据、历史脉络、实践路径、未来指向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他认为,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为中国创新化的体系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为中国创新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了不竭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国创新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他提出,创新就是改革开放最深厚的底色,是新时代以来最激励人心的中国故事,也将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醒目的精神标识。中国创新话语要善于围绕中国创新故事,着眼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化解大国竞争的修昔底德陷阱,为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底蕴》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佳辉老师

徐佳辉老师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底蕴的源头活水、核心要义和本质特色。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底蕴的源头活水来自中华文明培根孕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铸魂滋养、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史经验浸润积淀、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底蕴的核心要义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底蕴彰显了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把握精神主动的本质特色、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精神自信、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激扬精神自主的本质特色、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精神自强的本质特色。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优势——基于比较、主体、发展的三重视角》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邹欣羽同学

邹欣羽同学从比较、主体、发展三个视角出发对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内生优势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从共时性逻辑出发,中国式现代化在基本建制、基本思维、基本立场三个方面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从主体性逻辑出发,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党领性、人民性、学理性的独特优势;从发展性逻辑出发,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路径、先行视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三个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何种正义是理解共同富裕的伦理基底——基于马克思的正义批判》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子如同学

程子如同学从马克思的正义观出发对共同富裕的伦理基础进行了考察,提出当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普遍存在着将共同富裕视作是对财富的公平分配的观点,这仅仅突出了“富裕”的客体性维度与物性价值。她认为,马克思通过对正义的历史性批判揭示了分配正义对生产的符合关系,并提出了同时重视生产正义的任务。基于马克思的正义批判重新理解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应当被视作主体发展正义和财富分配正义的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和拓展的辩证法探赜》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嘉诚同学

吴嘉诚同学认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和拓展的辩证法,就是找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成功密码”。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和拓展的原因在于辩证处理规律与目的、守正与创新、战略与策略、自立与开放四对矛盾关系。

(文字整理:王韦君、侯文清    摄影:张驰)


编辑:许栩

校对:许栩、李雨昕

审核:牟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