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中心动态

我中心学习体会与经验交流会顺利举行

来源: 日期:2024-06-15点击:


6月13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举行了一次学习体会与经验交流会,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牟成文出席并做指导,会议分为三项议程。

会议第一项:牟成文教授进行发言,他提到本次经验交流会主要是请即将毕业的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

会议第二项:学生进行经验分享。


博士生张亚席 围绕读书、论文、课程、实践和心态五个方面进行了自己博士生涯的经验分享。

第一,读书。她谈到,因为自己本硕博是三个不同的专业,在读博之前很少涉及到政治学方面的学科思维,所以自身的语言话术各方面都不是偏政治学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认真读书和掌握好的阅读方法是必需的。她和大家分享了自己读书的三方面经验。第一个方面是有选择性的读。选择性是从大文科的思维,广泛的阅读,通读政治学类的书籍,做到阅读范围上的广度。第二个方面是没有目的性的读。如果带有目的的去学习的情况下,在读书的时候会有所求,这种心态会加重阅读的负担。但是没有目的阅读的时候,读书就像是给自己科普,知识能吸收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激发阅读的兴趣。第三个方面是不带功利性的读。放平读书的心态,因为知识是相通的,说不定某一天某个时间节点,在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就解决了以往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和困难。
第二,论文。她谈到自己一贯的写作思维是按照最基本的逻辑框架,即: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入手,但在逐渐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她意识到可以改变固有的写作思维,从更加多元的角度出发进行写作。在参与一些学术论坛,与各位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她学会了从多种角度出发来构思论文的框架。另外,目前大家的论文出现一种误区,就是偏向使用宣讲式的语言,更多的是围绕政策进行写作,针对这一情况,她提到做学术、写论文更多的要学会运用聚焦思维和问题思维,从实际出发。
第三,课程。在博士的学习过程中,她提到自己每次上课都会坐在第一排,这样可以避免周围环境的影响,提升自己对于知识和课堂的专注度,有利于更好地吸收知识。另外,她提醒大家,在博士阶段成绩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实践。一方面是近年来科社所承办了多类学术会议,在大家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的情况下,牟门独立承办了不少的会议和会晤,这对牟门和科社专业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希望接下来的学术会议和论坛,大家作为牟门的一份子要积极主动的把会议承办下去,发挥集体的力量,凸显我们自身的特色。另一方面,她谈到自己在上学期间从事了两年博士生党支部的支部工作及研究生会务工作,在做这些工作的同时,她联想到牟老师对大家的寄语: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因为我们来学习就是一个锻炼的过程,参加各种各样的工作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和成长。在兼顾好自己学习的同时,她鼓励大家多进行实践,自己才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要学会对自己负责。
第五,心态。自己在读博期间最大的心态方面的改变就是学会戒掉情绪,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她希望大家都能够有一个好的结果的同时,也能拥有能够承受最坏结果的良好心态。另外,要有一种取舍思维,有舍才有得,取舍之间是相通的。
最后张亚席希望大家无论是在读书期间,还是在人生当中,一定要带着梦想,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硕士生邱博昊从两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研究生三年的学习及生活经验。

一、在牟门的第一堂课。他谈到自己加入牟门后牟老师第一次给大家开会时说的话,让他在硕士三年中受益匪浅。牟老师指点大家做好三件事,分别是:读经典、锻炼身体和积极进行主体性建设。读经典,尤其是马恩经典,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需要用对正确的读书方法。就自己而言,最开始在不理解的时候选择抄书加深理解,但是效率太慢。在摸索的过程中,学会了阅读导读的方法,如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的导读进行阅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原著。在锻炼身体方面,自己受老师的影响开始锻炼身体,锻炼身体是另一种方式的放松与解压。他谈到在华师读书的三年内自己在跑步上的进步,跑步能够改变自身的精神面貌。另外,要学会进行主体性建设,进行主体性建设就是要以积极的心态和态度做事,积极参与会务工作,联络工作等提升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

二、我的考博经验。邱博昊已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他谈到自己在博士备考期间的一些经验。他认为,应该多参加专业相关的学术性会议和讲座活动,如自己在硕士期间,参与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22年年会、华中师范大学第一、二届深度阐释与科学社会主义最新形态学术研讨会、第十六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中国人民大学“政经大讲堂第十五期: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级研修班、武汉大学第四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暑期学校等多场会议及活动。另外,学会筹办活动、参加会议、联络老师、财务报销、公众号运营等工作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博士面试的过程中,对经典著作的熟悉程度是非常重要的考察点,他以自己面试的真实情况为例,呼吁大家要重视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和了解。

硕士生阮勇发 分享了自己读研三年来的感悟和收获。

首先,他表达了对牟老师这三年里的谆谆教诲的感谢。与同门读书、共事让他从中感到每个人身上发挥出来的主体性,创造力,感到牟门大家庭的温暖。他希望牟门有更多这样的时刻,大家坐在一起进行学业上的探讨、分享体会、心得,从而实现内在的自我反思批评、超越。
其次,读书和写作本身是一件足以感到幸福的事情。而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为难得。他通过反思自己的读书方法,发现不断地记号和暗示是使阅读贯穿前后的好方法。他谈到自己曾经按照方法条分缕析地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用了将近十天时间,不厌其烦地手写了47页笔记,发现若要真正读懂马恩经典,非经年累月不可。方法确实能推动人向前。但是方法还是要真正地成为个人的习惯才好,那样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率。当然,除了读书方法还有写作的方法。写作不仅是一种自身联系,更是一种与外界建立联系的绝妙途径。牟老师曾激励过我们,要通过写作来影响他人、影响社会。
再次,他分享了自己在研究生这三年内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入学的头一年,主要还是抱着给自己一个交代的心理,实际上只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感受很浅。后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重置以后,虔心地阅读、写作,便感受到了知识传递的深沉力量,于是内心感受到的知识的匮乏感推动自己去做有计划的、有意识的阅读、思考、写作。他接着谈到,三年来多少个日夜,骑着自己笨重的山地自行车穿梭在校园里,盛夏时则出一身汗,冬天时则脸挂风霜,但通常也会感觉到一种幸福。
另外,他提到应通过参加学术讲座、课堂探讨、学术会议,乃至实地考察等来扩展自己的学习、研究方式。用多层次、开阔的视野去看待知识,善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这个时代为限。不仅要从A到A,而且要善于发现从A到B。
最后,我们每天都要再生产出一个新的自己,同时也再生产出与自己相关的活动模式,犹如我们每天都要睡觉、吃饭、走路一样,我们每天也在思维、实践,我们每天都要和自己作斗争,形成好的习惯,让习惯发挥它无形的力量。我们是自己的主人,应该对自己负责,对联系着现在的将来的自己负责。有时候难免会开小差,不过不要紧,不怕重头再来,然后再自我斗争……

博士生万大钊 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一种范式:一问三做一定。

“一问”的含义是要搞清楚自己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有了目标方能有动力去规划读书期间的生活。
“三做”分别指:坐、动、钻。首先,坐,就是要坐得住。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目前都有同一个身份:学生,都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读书和写文章,而读书和写文章都需要坐得住才能完成,这是一个苦功夫,没有捷径可以走,必须得耐得住性子坐下来去思考、阅读和写作。其次,动,就是要强身健体。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体魄,是不足以支撑这几年的学习生涯的。最后,钻,就是要有钻研精神。学问是需要钻研出来的,面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就是要不断地深入思考,从一般中提炼出抽象问题,进行自我思考与总结,进而形成自己的逻辑判断与对世界的看法,这是一个研究生应该有的素质。
“一定”指的是定自己的性子。当下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和频率都在增加,这自然有好的方面,但更多的是带来焦虑——看到同龄人的成功会焦虑,看到同龄人的失败会窃喜,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我们目前还是学生,做好学生该做的事就是最大的成功,不要被外在的事物所影响。人生旅途中,慢一点不可怕,只要在追逐自己梦想的路上,就已经超过了99%的人了。

硕士生时一分享了自己这三年来在牟门学习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牟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牟老师始终教导我们对于学术研究要有崇敬之心,并且老师也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地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学术研究上面,作为老师的学生我们也希望能够尽量向老师靠拢,能够倾注热情到学习和工作中。

第二,是要具备善于提问的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老师与我们进行面谈的时候,老师都会提醒我们要始终保持思考能力,善于提问,具有问题思维,只有通过问题才能反映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有写论文的思路。在课堂上老师会有意识地鼓励我们提出问题并且积极的寻找答案。她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始终保持思辨能力。

第三,钻研原典。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向我们强调阅读原典的重要性。尽量少读二手书籍,多参杂自己的思考。在三年的学习时间中,她阅读了大量的学术书籍,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例如《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通过阅读,她除了收获政治学的相关知识,还收获了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对于她思想的深化和改造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她还阅读了一些哲学书籍,例如入门款的《西方哲学史》《20世纪西方政治思想史》,还有更深入一些的黑格尔的《小逻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虽然这些书籍阅读的非常囫囵吞枣,书籍本身也十分艰涩,但是阅读过留下的痕迹还是能在某些时刻给予她一些触动,引发出她对事物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另外,她也在牟老师的提醒下养成了关注时事新闻,看杂志文章的习惯,并且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对事件的看法更加理性和客观,她也会定期看《社会主义研究》、《求是》、《人民日报》理论版,这也拓宽了她的视野。

第四,老师不仅教给我们治学的方法,同时也在做人方面给予了我们很多指导,例如作为学生要增强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机会。还有要勤于反思,对于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另外要做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善于制定计划,制定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且经常检验自己是否完成。还有要养成早睡早起以及规律健身的习惯,这些都是老师一直以来坚持的,也是我们要向老师学习和靠拢的地方。

第五,她在研究生阶段参加了一些学术活动,感受到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学科的魅力,也参加了一些志愿活动和实习活动,并且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她十分荣幸地在牟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另外,她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开题和撰写,成功将自己的论文从一篇老师认为只有三四十分的论文,改造成盲审获得了两个九十分以上的专家评分的论文。

最后,她谈到,研究生三年,虽然还不知道自己要走的路是什么,但还是要坚持探寻。对于身边优秀的人,秉持向他人学习的心态,回过头还是走自己想走的路。这样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在这个日益内卷的社会自我内耗,也希望师门的小伙伴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硕士生张雅芳分享了自己这三年来的感悟。三年时光转瞬即逝,转眼间就到了毕业的时刻,在华师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这三年来,她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实现了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初来华师时,满怀期待和憧憬,有幸加入牟门,在与牟老师第一次正式见面时,就列出了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书单,要潜心读好经典,有钻研精神,充分利用好时间,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修养深深影响着她。
在读研期间上过老师两门课程,分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和科学社会主义前沿问题研究,在课堂上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选择专题进行个人分享,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极大锻炼了她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平时学习中遇到这样的机会,就要好好抓住,勇于自我表现,发现不足,得到进步。读书分享会也是一个交流学习的好机会,分享读书心得,进行思维碰撞,牟门中这样的学习习惯既是互相督促也是互相进步。在学习中还要制定详细计划,漫无目的的学习是浪费时间,列学习清单,定学习目标,养成学习的好习惯,这些都是有序开展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顾好学习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能。她提到在自己研二期间开展的科社年会是在牟门每个小伙伴的一起努力下完成的。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开展过程的保障工作以及最后的整理汇总,大家团结协作做好配合,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师门的凝聚力,在之后会议举办方面,仍然要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并肩作战。在这期间,她还负责报账工作,这要求细心和责任心,做好每项报账工作,和老师做好汇报工作,紧密的联系是开展工作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在生活中,健康的身体状态无疑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坚实基石。没有健康的体魄,无论我们的目标有多么远大,都可能因为身体的不适而难以实现,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运动锻炼。运动在增强我们的体质的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改善心情。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这样锻炼的过程将会变得更加愉悦和有趣。她谈到自己曾在牟老师办公室中看见地上的哑铃,感叹老师在工作之余是多么注重锻炼,这也激励着自己在平时日常生活中要保持锻炼的好习惯。
无论未来师门的小伙伴们走向何方,师门的情谊将永远存在心中。祝愿牟门过千山有行舟,顺风顺水上重楼!

硕士生许栩 分享了自己在牟老师指导下的学习生活与心得体会,以及对师兄师姐的分享内容的感受。其中,阮师兄提到了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山地车,让他印象最为深刻。阮师兄说,几年寒来暑往都与它一道在校园穿梭,每天出门便是一个大坡,得用力蹬两下;夜晚结束自习,出了教室,又在寂静的校园里自在驰骋。三年来虽然已经换了不少零件,车胎也换过几次,越骑越笨重,但是自己始终是一个在路上的人,就会很幸福。

他想,这是最深刻的幸福。牟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提到关于“存在”的概念,在奥古斯丁看来,存在就是一种心灵的灵动,这种深刻的背后也正是这样一种心灵的秩序感,一种把握存在本身的能力。这种秩序感的建立显然是在精神层面的,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这门课的最后一讲,牟老师带领我们探讨了关于人的有限性的问题,无疑,人是有限的,而这个大千世界是无限的,要将有限与无限相联结,必然少不了精神空间的开显。
最后,许栩提到,要支撑起这样一种心里秩序与精神空间,依然要回到牟老师一直以来对大家的教诲,即坚持阅读、强健体魄,只有如此,才能把握存在、把握幸福。

硕士生邹欣羽 分享了一些自己在牟门近两年的切身体会。

一是牟老师长期活跃在科研、教学、育才的一线,一年中少有休息,连续两年春节假期仍然到岗推进科研工作,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他感动。二是牟老师以学术为业,以学术为乐,通晓马恩经典,细致查证注释,坚持钻研问题,这种学者本色令他钦佩。三是牟老师学术功底扎实,教书育人有方。老师在课堂上很少借助课件、讲稿,常常一讲就是两小时以上,将艰深晦涩的哲学知识讲的生动通俗,同时通过言传身教把求真务实、严谨治学、锐意进取的人格、品质和精神传递给我们,这种教育方式令他受益。

博士生洪子琳提炼到两个词:计划、自律。首先,在计划方面,要将整个硕士或博士生阶段看作是一个整体,制定以生活就业为目的导向的计划,并且有规律地去完成这个计划;其次在自律方面,需要要求自己做到这些计划,而不是纸上谈兵,这也是老师教导我们的。

对于读博士来说,第一,读博要有定力;第二,论文是博士生存的利器;第三,努力付出一定会有好结果。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受感触的是要有定力,虽然可能现在没有发出来论文,但是要努力,为之付出了,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会议第三项:牟成文教授对会议内容进行总结。

牟成文教授表示,进入社会后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他结合个人工作经验,着重强调学习的进步和个人成就的重要性,提出每个同学都应该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于如何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方法,牟成文教授建议大家认真思考自己的道路和方法,积极追求成长与进步。人生的困难和难题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困难构成了个人前进道路上的主要矛盾和障碍,而遇到挑战和障碍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他建议同学们要正视困难,勇敢面对挑战,并从中汲取经验和获得成长。

牟成文教授深刻指出,有些困难和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决甚至避免的,前提是拥有对于困难正确的态度和认知。他提到自己通过阅读《毛泽东选集》,了解了伟人的思想和做法,更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启发。牟成文教授强调,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应轻视或回避,而是要以正视的眼光去看待,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倡导采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既看到困难的严峻性,也认识到其中的机遇和可能性,从而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方式去理解和应对困难。牟成文教授的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帮助我们以更加积极和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和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障碍。
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适合的领域内发展。牟成文教授认为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并心无旁骛地专注其中,不断进行研究、交流对于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作为哲学研究者,应该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对待哲学,不仅是研究,更要玩转其中,这是一种境界的表现。
牟成文教授向学生们表达了他的殷切期望,他衷心希望学生们在未来的岁月里,能够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努力,在社会的广阔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在传授学术知识的同时,牟成文教授特别强调了学术领域内互相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他鼓励学生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与同行交流思想、分享经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牟教授还激励学生们要勇于追求成功,不仅要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更要为集体荣誉而拼搏。他相信,只要学生们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在社会中取得显著的成就,为集体争光添彩。

最后,牟成文教授强调了个人成功与社会进步之间的紧密联系。他鼓励学生们在追求自身成长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将个人成功与社会进步相结合,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

文字整理:邓灿、李雨昕、李贤威、宋婉约

编辑:宋婉约

审核:牟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