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中心动态

简讯|我中心主任牟成文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前往绍兴、嘉兴两地进行红色文化调研

来源: 日期:2025-08-31点击: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牟成文教授率领博士生汪子宏、硕士生傅佳楠、王佳等一行人,前往浙江绍兴和嘉兴两地,开启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红色文化调研之行。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走访与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传承革命精神,为《新中国政治制度通典》的撰著研究积累宝贵素材、贡献精神力量。

牟成文教授带领团队首站来到了“民族脊梁”鲁迅的故居。调研团队在当日上午走访了鲁迅的祖居,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青砖黛瓦间透着古朴韵味,屋内陈列的周氏家族族谱、旧时生活用品以及相关历史文献,清晰展现了越中周氏家族在历史浪潮面前的沉浮与兴衰。在鲁迅祖居内,团队成员了解到鲁迅与周恩来总理同属一族,二人的家族可追溯至宋代周敦颐。周敦颐作为理学创立者之一,著有千古名篇《爱莲说》,其立学宗旨及道德修养理念影响深远。历经岁月变迁,周氏后裔因战乱、仕宦、生计等缘由,不断繁衍迁徙,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自周澳扎根绍兴后,其家族开枝散叶,长子周德一支后裔中诞生了鲁迅,成为绍兴周家第二十辈;次子周完一的后人里走出了周恩来,属第二十一辈。如此一来,按严谨的家族辈分排序,鲁迅便是周恩来总理的长辈。周恩来总理也曾多次提及这一关系,对鲁迅及其家人敬重有加。通过对鲁迅家族史的了解,团队成员感受到了时代更迭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为团队理解鲁迅精神背后的文化基因提供了更为立体的视角。

牟成文教授与调研团队成员合

随后,牟成文教授带领团队参观了鲁迅故居。踏入这片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革命精神的土地,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文坛巨匠进行了一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祖居的古朴陈设见证着家族从兴盛到落寞的变迁,让鲁迅早早体会到旧时代的沉疴;幼年在此生活的点滴,更在鲁迅心中埋下对民生疾苦的体察与对正义的追求,奠定了他日后以笔为刃、唤醒民众的革命精神底色。在故居内,鲁迅幼年读书的三味书屋仍氤氲着百年未散的墨香与书韵。跨进书屋门槛,古朴的桌椅整齐排列,墙上悬挂的 “三味书屋” 匾额庄严肃穆。牟成文教授站在鲁迅当年读书的座位旁教导团队成员:“鲁迅的崇高精神,源于他善读书。在典籍中汲取知识,于文本中涵养境界,方能心怀家国、唤醒民众。”这番话让团队成员深受启发,对鲁迅的求知精神和批判思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三味书屋后,百草园内杂草丛生,生机盎然,桑椹树、皂荚树依稀可见,墙角的石井栏静静矗立,正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述的那般充满野趣。这片承载着鲁迅童年记忆的园地,不仅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更孕育了他对自由与真善的最初追求,成为他日后以笔为刃投身民族觉醒事业的思想根基。通过参观这片浸润着历史沧桑与人文气息的故土,团队成员深刻理解了环境与成长的紧密关联,为后续深入研究鲁迅批判精神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根基提供了鲜活参照。

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内还设有鲁迅纪念馆,团队为进一步探寻鲁迅思想中蕴含的红色文化基因,专程前往参观。馆内丰富的展品与详实的史料,勾勒出鲁迅从文人到“民族魂”的精神蜕变,更彰显了他以文字为武器、在黑暗中点燃革命火种的历程。在纪念馆的二层,毛主席对鲁迅的高度评价格外醒目:“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如果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那么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这段评语不仅是对鲁迅个人的赞誉,更揭示了红色文化中敢于斗争、不惧牺牲的精神品格。团队成员在馆内仔细研读鲁迅的各类著作,其独特犀利的文字风格,如匕首般直刺社会弊病,为团队成员在学术写作上带来诸多灵感。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在进行学术写作时,也应像鲁迅一样,用精准且有力的文字,清晰阐述观点,揭示问题本质。同时,无论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还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诚之心,都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团队成员,激励着团队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心怀家国。

牟成文教授与调研团队成员合

鲁迅纪念馆

当日下午,牟成文教授带领团队参观了沈园。沈园是一座宋代园林,池塘中荷风送香,清荷初绽,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尽显江南雅致之韵,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纪念馆也坐落于此。在陆游的纪念馆内,陈列着陆游的诗词手稿、生平事迹介绍以及相关历史文物,清晰展现了他从青年到老年的人生轨迹与精神世界,使团队成员通过详实的史料了解到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据记载,他们曾在此倾心相爱,却因封建礼教被迫分离,多年后,陆游重游沈园,在墙上题下了千古绝唱《钗头凤・红酥手》。牟成文教授在纪念馆内结合展品向团队成员们谈到,陆放翁不仅有着深情的一面,更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一生渴望收复失地,写下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众多充满爱国激情的诗句。正是这种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在陆游身上交织激荡,展现了一个丰满的爱国诗人形象。

牟成文教授与调研团队成员合

陆游纪念馆

调研活动次日,牟成文教授带领团队来到了书法圣地兰亭。兰亭,坐落于绍兴城西南的兰渚山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鹅池中白鹅悠然戏水,俯仰亭古朴雅致,处处流淌着千年文墨气息。在兰亭碑前,牟成文教授深入解读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精妙之处。他指出,《兰亭集序》之所以能成为旷世之作,在于王羲之书写时的灵光乍现、有感而发,笔锋清逸洒脱,后人临摹时往往难以再现其神韵。牟成文教授强调,“这种自然、真挚的创作状态,对于学术写作同样至关重要。”他教导团队成员,在学术论文写作中,也应当追求这种源于深刻感悟、自然流淌的表达,避免生硬雕琢。结合自身科研经验,牟成文教授分享了心得:“我在研究遇到瓶颈时,常会临摹书法。笔尖在纸上游走,心绪便能逐渐沉静下来”。同时,他还阐述了学术写作与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的共通之处,引用陆王心学中“发明本心”的哲学智慧,教导团队成员,“做研究、认识世界,其实也是在认识我们自己。学术探索不仅是向外求知,也是向内求索,最终要达到对自我和世界的统一理解。”团队随后体验了“曲水流觞”的文人雅趣,并参观了兰亭书法博物馆,在墨香中进一步感受艺术创作与精神修养的密切联系。

兰亭碑文

牟成文教授与调研团队成员合

随后,团队参观了孑民图书馆,这里是纪念中国近现代杰出教育家、革命家蔡元培先生的重要场所。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蔡元培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赞叹道“将世界各国大学校长进行比较……能领导一所大学对民族和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牟成文教授此行特别关注蔡元培先生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引导大家思考其与红色文化、政治制度发展的关联。在图书馆内,牟成文教授重点带领大家学习了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期间,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和发展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馆内展陈清晰地勾勒出这段历史: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作为中国最早系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其诞生和发展就深深打上了蔡元培支持的烙印。牟成文教授指着史料讲解道,“大家看,蔡先生不仅亲自出席研究会的成立大会并发表讲话,还特别批准由学校拨出两间房屋供研究会使用,这在当时是极大的支持。”展柜中,1920年蔡元培为李季翻译的《社会主义史》所作的序言原件、以北大为重要阵地的《新青年》杂志,以及李大钊在北大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相关资料,都生动地再现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展现了北大作为新思想、新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策源地。硕士生傅佳楠感慨道:“蔡校长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进步思潮提供了宝贵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他的远见和担当,是早期红色火种能在北大这片沃土上点燃并逐渐燎原的重要基础。”

蔡元培纪念雕像

孑民图书馆

毗邻的蔡元培纪念馆内,简朴的木床、泛黄的线装书与伏案批阅的手稿,勾勒出先生“无一日不读书”的治学日常。牟成文教授特别引用了蔡元培先生的自述,“我自十余岁起,读书将满六十年,除大病外无一日间断。”牟教授以此教导团队成员:“蔡元培先生终身与书为伴,以学为业。这种‘无一日不读书’的定力和习惯,是我们做学问、搞研究的根本。要撰著好《新中国政治制度通典》,同样需要这种沉下心来、日积月累的功夫。”硕士生王佳深受触动:“蔡校长一生践行‘读书救国’,他的精神高度源于对知识不懈的追求。牟老师提醒我们,学术研究没有捷径,必须像蔡先生那样,依靠每一天的踏实学习和积累。”

蔡元培纪念馆馆藏《我的读书经验》

调研活动的尾声,牟成文教授带领团队由绍兴前往嘉兴,首站来到南湖之畔。碧波荡漾的南湖上,那艘承载着中国革命火种的红船静静停泊,船身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散发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磅礴气势。团队成员在岸边驻足凝望,目光追随着红船的身影,聆听着牟成文教授讲述百年前中共一大在此续会的峥嵘往事,深切感受到早期共产党人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里,为探寻救国救民道路所展现的坚定信念与无畏勇气。牟成文教授谈到,百年前,就是在这样一艘红船上,十三位中共一大代表完成了会议最后的议程。他们中,有人如毛泽东、董必武坚守初心,历经千难万险终成开国元勋,始终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身;有人像何叔衡、邓恩铭在革命洪流中英勇就义,用生命践行了对信仰的忠诚;也有人在岁月考验中动摇退缩,最终脱离了革命队伍,甚至走向了对立面。这些不同的人生轨迹恰恰印证了革命道路的艰辛与信仰坚守的可贵,让大家在回望历史中更深刻地理解了红船精神的厚重内涵。团队成员认真聆听着牟成文教授的讲解,深切感受到早期共产党人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里,为探寻救国救民道路所展现的坚定信念与无畏勇气。

牟成文教授与调研团队成员合

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纪念碑

参观完南湖红船后,团队走进南湖革命纪念馆。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承载记忆的文物展品,不仅完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更清晰勾勒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思想脉络与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孕育根基。在真理之光展区,玻璃展柜内整齐陈列着《共产党宣言》的数十种语言版本,泛黄的纸页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精髓穿越百年依然闪耀。其中,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尤为醒目,展牌上详细记载着这位翻译家蘸着墨汁吃粽子,错把墨汁当红糖的故事——1920 年春,陈望道在浙江义乌的柴房里潜心翻译,因过于专注,竟浑然不觉嘴角沾满墨汁,还笑着说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动人的细节让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早期革命者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执着追求。从《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首次传播,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探索历程,再到新中国政治制度的逐步确立,馆内展品层层递进,生动诠释了思想觉醒如何为制度创新筑牢根基。团队成员驻足凝视,认真记录着这些与政治制度形成息息相关的历史印记,纷纷表示这些珍贵展品让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为《新中国政治制度通典》的撰著积累了极具价值的思想素材与历史佐证。

牟成文教授与调研团队成员合

在本次调研的途中,团队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每到一处都主动与当地群众展开深入交流。乘坐网约车穿梭于绍兴街巷时,团队成员们与网约车师傅谈起起城市发展与地域差异。从杭州与武汉的面积、人口对比,到互联网产业的起落与高校资源的分布,师傅用熟稔的见闻分享着城市发展的脉络。话题延伸到湖北与浙江的区域特点时,网约车师傅细数绍兴的经济活力,谈及温州的发展变迁,还聊起温州人在武汉的聚集与在海外打拼的故事,朴实的话语里藏着地域文化的流转与普通人对生活的体察。这些谈话让团队在行程中便感受到不同城市的发展节奏,也从民间视角触摸到社会人文的鲜活肌理。走进纪念馆参观时,团队成员也常与工作人员攀谈,从展品征集的幕后故事到红色文化在当地的传承细节,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不仅丰富了调研的内容,更让团队了解到基层文化工作者如何坚守着红色记忆。团队成员们还主动与馆内保洁人员交流,询问他们的日常工作节奏与收入状况,听闻他们讲述在平凡岗位上日复一日清扫擦拭的点滴。从这些朴实的分享中,团队成员既感受到普通劳动者对红色阵地的默默守护,也更真切地触摸到基层群众的生活肌理。无论是与老百姓的亲切交流,还是与纪念馆工作人员、保洁人员的细致沟通,都让调研在贴近群众的过程中更添温度与深度。

历经数日的实地走访与深度研究,本次红色文化调研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鲁迅故居的文化浸润到南湖红船的精神洗礼,从历史文献的细致研读到革命文物的直观感悟,让团队成员在行走中触摸红色根脉,在思考中汲取精神力量,圆满完成了各项调研任务。返程途中,牟成文教授作出深刻总结,指出本次活动是一次“成功之旅、和谐之旅、文化之旅”。此次调研不仅为《新中国政治制度通典》的撰著注入了鲜活的实践养分,更让红色基因在团队成员心中深深扎根,为传承革命精神、践行初心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