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牟成文教授率领博士生徐佩尧、硕士生刘乙力等一行人,前往重庆和四川广安两地进行红色文化考察。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走访革命遗址、研读历史史料,挖掘红色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与历史逻辑,为《新中国政治制度通典》的撰著积累鲜活素材、注入思想力量,助力团队更深刻地理解新中国政治制度形成的历史根基与实践脉络。
牟成文教授首先带领调研团队来到重庆周公馆。这座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曾家岩50号的建筑,在抗战时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中共中央南方局设在重庆城区的办公地点,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周恩来同志在这里与国民党顽固派巧妙周旋,广泛联络民主人士、中外记者,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基。这番陈述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其历史实践早在革命时期便已彰显出强大的凝聚力与生命力,也为后续新中国政治制度中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埋下了伏笔。通过对周公馆历史场景的沉浸式感受,团队成员更直观地理解了革命先辈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决策智慧,为研究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渊源提供了生动的实践参照。
周恩来、邓颖超的办公室兼卧室
周公馆陈设
随后,调研团队到达三峡博物馆。它的外观仿照三峡大坝坝基,正门口的台阶取自三峡大坝坝基的基岩,独特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馆内藏品丰富,其中《壮丽三峡》展厅收集了大量三峡库区的实物,真实地再现了三峡原貌,让人对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百万移民”展区则集中展现了百万三峡移民“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伟大精神,他们为了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令人动容。三峡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宝库,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让我们领略到了三峡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博物馆的《抗战岁月》展厅系统梳理了 1939 年至 1945 年重庆的抗战历史。作为战时首都、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重庆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被层层剖析 —— 从国共合作的重要谈判场景,到重庆人民躲避轰炸、坚持生产的生活片段,再到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的工作记录,展品全方位展现了重庆人民在动荡时局中 “不屈不挠、团结奋斗” 的精神风貌。团队成员仔细研读展区内的历史文献,尤其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开展工作的相关史料,深刻体会到这段历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新中国政治制度通典》中关于革命时期政治实践的研究积累了关键素材。
牟成文教授与调研团队成员合影
抗战岁月展馆陈设雕像
当日下午,在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内,“共画同心圆 共圆中国梦” 的基本陈列主题鲜明,展区涵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及民革、民盟、民建等八个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的发展历程,还设有全国工商联专题展览和 “民主之家” 特园历史故事场景陈列。展墙上习近平总书记 2022 年 1 月 29 日与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的讲话内容 ——“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逐步形成的。陈列馆中的史料清晰展现了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历史渊源,这正是新中国政治制度中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的重要历史依据。展区内,《反分裂国家法》的相关陈列也引发团队成员关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的条文,团队成员更深刻地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在新中国政治制度中的核心地位。
牟成文教授与调研团队成员合影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陈设
重庆大轰炸六五史实展馆遗址以详实的数据、影像与实物,记录了 1938 年 2 月 18 日至 1944 年 12 月 19 日期间,侵华日军对重庆及其周边进行的 6 年零 10 个月无差别轰炸的惨痛历史。展墙上,“死亡 16376 人、受伤 16453人、直接伤亡 32829 人,财产损失 100 亿元法币” 的黑色数字触目惊心;展区内,还原的防空洞场景、布满弹痕的建筑构件、当年百姓躲避轰炸时使用的简陋物品,仿佛将团队成员带回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日军的轰炸没能摧毁重庆人民的意志,反而让‘愈炸愈强’的精神成为这座城市的脊梁。这种在苦难中坚守、在抗争中凝聚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重要精神支撑。团队成员凝视着展区内展示的轰炸路线图 —— 第一批 8 架敌机 19:00 投弹、第二批 8 架 20:47 投弹、第三批 8 架 22:37 投弹的时间节点清晰标注,深刻体会到当年重庆人民在频繁轰炸下的生存困境与抗争勇气。这段历史不仅让团队成员铭记战争的残酷。
大轰炸纪念馆陈设
大轰炸纪念馆陈设
调研活动次日,牟成文教授带领学生前往白公馆和渣滓洞。白公馆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后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改造为监狱,主要关押级别较高的革命人士。这里环境阴森,牢房狭小阴暗,革命者们在这里遭受了残酷的折磨。步入园区,礼堂墙上 “忠勇为爱国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 等国民党党义守则标语,与阴暗狭小的牢房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出当年革命斗争的复杂性与残酷性。在牢房旧址内,讲述了小萝卜头宋振中的故事:“宋振中在出生仅 8 个月时便随父母被关押入狱,在阴暗潮湿的牢房中长大,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自由与正义的向往,还帮助狱中的革命同志传递情报。他的遭遇是无数革命先烈苦难的缩影,而他的坚守则彰显了信仰的力量。” 展区内,“我们也有一面五星红旗” 的主题展示尤为感人 —— 当年狱中的革命志士用被面、纸壳制作五星红旗,虽样式简陋,却承载着对新中国的无限憧憬。团队成员驻足良久,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在绝境中依然坚定的理想信念。
白公馆小萝卜头雕像
白公馆资料展示
随后参观的渣滓洞,同样是一座浸透血泪的监狱遗址。这里曾关押过江姐(江竹筠)等众多革命先烈,狱中保存完好的刑讯室 —— 生锈的镣铐、冰冷的烙铁、残酷的刑具,无声地诉说着当年革命者遭受的非人折磨。但展区内展出的江姐等人的书信手稿,字里行间却满是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与对家人的深情牵挂。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对信仰的忠诚,他们的牺牲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让更多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种‘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新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出发点。
渣滓洞江姐资料
调研结尾,牟成文教授带领团队参观了邓小平故居。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邓小平故居主要设置两大展区,分别是邓小平旧居以及邓小平陈列馆以及缅怀馆。
团队首先参观邓小平旧居。这座青瓦白墙的农家院落保存完好,屋内陈列着邓小平同志早年生活使用的桌椅、床铺、农具等物品,墙上悬挂的家族照片与生平简介,清晰勾勒出他从少年时期到外出求学的成长脉络。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往往会影响其思想品格,邓小平同志在川东农村的生活经历,让他早早体会到农民的疾苦,这也为他后来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推动农村改革埋下了伏笔。团队成员通过观察旧居的生活场景,更直观地理解了邓小平同志务实、亲民的工作作风背后的成长根基。
邓小平旧居
在邓小平陈列馆与缅怀馆,丰富的展品系统展现了邓小平同志的革命生涯与历史贡献。陈列馆内,从土地革命时期的文件资料,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照片,再到改革开放后推动经济建设的重要决策文献,全方位呈现了他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奋斗的一生。其中,邓小平同志在华北检阅军事演习部队时乘过的红旗牌轿车,以及他提出 “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 等重要论断的影像资料,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他的高瞻远瞩与务实创新精神。缅怀馆内,邓小平同志的雕像庄严肃穆,雕像下方镌刻的他的名言 ——“我们穷,为什么要讲排场呢?好起来再说”,生动体现了他勤俭节约、实事求是的作风。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轨迹,更推动了新中国政治制度在实践中的完善与发展。
牟成文教授邓小平缅怀馆前合照
邓小平在华北检阅军事演习部队时乘过的红旗牌轿车
邓小平缅怀观雕像
牟成文教授邓小平故居抗战专题展览合照
历经多日的实地走访与深度研讨,本次重庆、广安红色文化调研活动圆满落幕。从周公馆的统一战线历史,到白公馆、渣滓洞的先烈精神;从三峡博物馆的家国情怀,到邓小平故居的改革智慧,团队成员在行走中触摸红色根脉,在思考中深化对新中国政治制度历史逻辑的理解。此次调研不仅为《新中国政治制度通典》的撰著收集了丰富的史料与思想素材,更让红色精神融入团队成员的学术追求与人生信念。未来,我们要继续以历史为镜、以实践为基,扎实推进研究工作,为传承红色基因、阐释中国制度贡献学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