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中心动态

简讯|我中心主任牟成文教授前往山西、陕西两地进行红色文化考察

来源: 日期:2025-08-31点击: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牟成文教授前往山西昔阳和陕西延安、西安进行红色文化专项考察。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走访与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为《新中国政治制度通典》的撰著积累兼具“历史厚度”与“实践温度”的鲜活素材。


牟成文教授首站来到了享有“中华第一村”美誉的大寨村,开启了一段“重温奋斗历史、感悟精神力量”的红色行程。作为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一个小山村,大寨村地处太行山土石山区,长期的风蚀水切造就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独特地貌。曾经,这里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困苦,为改变这一现状,大寨人开启了艰苦卓绝的治山治水征程。他们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开凿层层梯田,引水浇地,彻底扭转了靠天吃饭的局面。这一壮举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与表扬,1964 年,“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响彻全国,大寨村也由此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自“农业学大寨”开展以来,周恩来、李先念、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视察大寨。与此同时,无数国内外各界人士,包括国家元首、政界要人、友好知名人士以及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总计上千万人次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大寨村一时声名远扬。
牟成文教授参观了大寨展览馆,馆内陈列的珍贵历史资料便瞬间将他拉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幅幅黑白照片清晰定格着大寨人“战天斗地”的奋斗瞬间,一件件带着岁月痕迹的斑驳实物,默默承载着那段艰辛却充满力量的岁月记忆 —— 彼时,大寨社员们手持锄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贫瘠土地上挥汗开垦梯田;用简陋的箩筐肩扛手抬,拼尽全力治理水土流失,最终在这片曾被认为“种不出好粮”的土地上,创造出粮食高产的奇迹。这一幕幕,无不生动诠释着大寨人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在一幅记录“陈永贵同志带领群众劳动”的照片前,牟成文教授驻足良久,他的目光静静落在画面中忙碌的身影上,片刻后由衷感慨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从来都不是过时的口号,即便放到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时代价值,能为我们面对挑战、干事创业注入力量”。


牟成文教授大寨村前留影

随后,牟成文教授抵达大寨虎头山。该山原为荒山,20世纪60年代因大寨群众垦荒造田及“农业学大寨”运动闻名。1965年周恩来总理提出绿化建议后逐步实施造林,至90年代退耕还林建成省级森林公园。行走在山间,牟成文教授看着漫山挺拔的松柏、娇艳的野花,不由感叹:“大寨人靠着一股子韧劲,把荒山变成绿肺,不仅改善了生态,更为红色文化添上一抹亮丽的生态底色,如今的虎头山,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牟成文教授虎头山石碑前留影



牟成文教授在大寨村团结沟渡槽留影

当日下午,牟成文教授深入昔阳县某煤矿矿山,实地参考察矿山生产运营全流程,近距离感受这座依托昔阳丰富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传统矿山在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中焕发的全新面貌。作为昔阳最突出的资源优势,当地煤炭资源储量丰硕——煤田面积达726平方公里,总储量73.3亿吨,可采储量20亿吨,为矿山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此次牟成文教授探访的煤矿,正是昔阳推动煤炭产业升级的典型代表。刚踏入矿山区域,眼前的景象便彻底颠覆了牟成文教授对传统矿山“粉尘弥漫、杂乱无序”的固有印象。矿区内,硬化道路平整宽阔,大型运输车辆沿着指定路线有序行驶,各类安全标识清晰明了,从设施布局到现场管理,处处彰显着现代化矿山的规范与整洁。“昔阳煤矿将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煤炭行业的传统印象,更为资源型矿山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宝贵经验”牟成文教授感慨道。



昔阳县某煤矿正在开采的场景


调研活动次日,牟成文教授来到了“帝王作家”二月河的故里——昔阳县李家庄乡南庄村。二月河,本名“凌解放”,因创作《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帝王系列”三部曲闻名文坛,其笔下恢弘的历史叙事与鲜活的人物形象,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深深铭记。此次走进二月河故里,牟成文教授直言,在这座院落中,真切感受到了与大师文学成就息息相关的岁月印记。这座故里院落历史悠久,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 年),是二月河先祖世代居住的家园。院落布局独具匠心,整体坐东北向西南,顺着山势坡度层层递进,由小院、前院、中院、里院四进院落构成,从高处俯瞰恰好呈“囍”字形态,“囍字院”的美名也由此而来。抬眼望去,檐角飞翘的线条舒展灵动,似乎暗藏着《康熙大帝》中紫禁城的恢弘意象基因,牟成文教授感慨:“这座院落不仅是一处老宅,更是解码二月河文学精神的‘活化石’,让人体会到乡土文化对创作的深远滋养。”


二月河故居



二月河故居


随着山西昔阳段红色文化考察渐入尾声,牟成文教授马不停蹄转赴陕西延安,开启此次红色之旅的新行程,而作为延安精神象征与城市地标的宝塔山,毫无悬念地成为牟成文教授延安考察的首站目的地。延安,这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黄土地,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而矗立在延河之滨的宝塔山,正是这片圣地最鲜明的“精神注脚”。它不仅是延安地理版图上的标志性存在,更因山顶那座始建于唐代的岭山寺塔,成为无数革命志士心中“圣地延安”的精神图腾,承载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奋斗记忆,是解读“延安精神”不可绕过的关键坐标。


牟成文教授宝塔山下留影


随后,牟成文教授参观了文安驿镇。作为陕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古镇,文安驿镇承载着双重厚重底蕴:既是古丝绸之路陕北段的重要驿站,自秦代设驿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曾见证无数商旅往来、信使穿梭的繁忙景象;又是延安红色文化脉络中的关键节点,留存着与革命岁月相关的历史印记,是串联起“古驿文化”与“红色基因”的独特样本。牟成文教授刚踏入文安驿镇核心区,青石板铺就的千年驿道便映入眼帘,两侧保留完好的陕北窑洞式建筑,瞬间将人拉回昔日驿道繁华的时光。牟成文教授提出,“从昔阳的大寨精神到文安驿的古驿与红色交融,每一处考察地都有独特的精神内核”。


牟成文教授文安驿镇前留影


调研活动次日,牟成文教授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作为承载着特殊历史意义与红色记忆的村落,这里曾是习近平总书记 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插队七年的地方,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开荒种地、打坝修渠、建设沼气池,这段知青岁月不仅磨砺了意志,更对他的成长与思想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用习近平总书记自己的话说就是“1969年,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牟成文教授首先参观了梁家河村史馆,刚踏入馆内,一股裹挟着岁月沉淀的厚重历史气息便扑面而来,一幅幅记录着梁家河发展历程的照片与一件件承载岁月记忆的实物展示,全面铺展了梁家河村的发展脉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牟成文教授梁家河支部委员会门口留影



牟成文教授梁家河村委会留影


随后,牟成文教授参观了知青旧居。这片由土窑洞组成的院落,是当年知青们扎根黄土地、与村民共奋斗的核心场所,如今每一处细节都保留着岁月的原真性。踏入院落,几串金黄的玉米和火红的辣椒挂在窑洞外墙上,为古朴的窑洞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走进窑洞内部,清晰看到屋内简单的陈设:一张土炕占据了窑洞一侧,炕上摆放着朴素的被褥,仿佛还留着当年知青休息的痕迹;炕边的小木桌上,一盏锈迹斑斑的煤油灯静静立着,灯壁上还残留着当年熏烤的黑痕,灯芯虽已干枯,却让人不禁联想到知青们在灯下挑灯夜读、钻研知识的场景。当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就是在这样的土窑里,睡土炕、盖粗被,白天跟着村民一起扛锄头、修水渠,晚上就在煤油灯下读书、写心得,把青春的热血洒在了梁家河的黄土地上。


牟成文教授知青旧居前留影


随着延安段红色考察落下帷幕,牟成文教授的调研行程进入尾声,他辗转来到十三朝古都西安,在这座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代活力的城市,开启一段“触摸千年文脉、感受古今交融”的探访之旅,而大雁塔与周边的音乐喷泉,成为他西安之行的重要打卡地。
牟成文教授首先前往大慈恩寺,探访被誉为“古都象征”的大雁塔。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经历代维修,现存塔为明代修复。大雁塔是建于方形砖砌塔基之上的七层四方形砖塔,通高64.1米,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一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中国化的典型物证,在佛教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塔下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文记述和佐证了大雁塔与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的历史。牟成文教授认为,“大雁塔不仅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这种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与红色精神的传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根基。”
随后,牟成文教授来到大雁塔北广场,打卡闻名遐迩的音乐喷泉。随着悠扬的乐曲响起,数百个喷泉口同步喷出水流,水柱在灯光的映照下变幻出红、蓝、紫等多种色彩,时而如莲花绽放,时而如巨龙腾空,时而又化作层层水幕,将大雁塔的倒影清晰地映在水面上,古塔与现代喷泉交相辉映。牟成文教授静静欣赏着这一壮观景象,笑着说:“白天看大雁塔,感受的是历史的厚重;夜晚赏音乐喷泉,看到的是现代西安的活力。将千年古迹与现代景观完美融合,既守护了历史文脉,又展现了城市新貌,西安的这种发展理念,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借鉴。”


牟成文教授大慈恩寺前留影



牟成文教授大雁塔前留影


历经多日的实地走访与深度调研,本次山西昔阳、陕西延安和西安文化调研活动圆满落幕。从昔阳大寨那片激荡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奋斗热土,到虎头山上层层叠叠、镌刻着劳动人民智慧的梯田印记,再到二月河故里浸润着文学情怀与乡土记忆的乡愁余韵;从延安宝塔山那座照亮中国革命征程的红色灯塔,到文安驿镇交织历史古驿风情与红色革命血脉的双脉底蕴,再到梁家河留存着知青岁月、见证初心坚守的奋斗旧址;最终抵达西安大雁塔,触摸那跨越千年、延绵不绝的中华文脉,牟成文教授的调研足迹,巧妙串联起不同时代、不同维度的精神坐标。在一步一履的行走中感知历史温度,在一字一句的追问中深化思想认知,牟成文教授以实地探索为笔、以深度思考为墨,完成了一次对红色基因的精神溯源,也实现了一场对历史文脉的沉浸式对话。此次调研不仅为《新中国政治制度通典》的撰著注入了源于大地、源于实践的鲜活养分,更在于让红色基因在实地探访中完成了从“抽象符号”到“鲜活记忆”的转化,让沉睡在史料中的革命故事有了可触摸的场景、让书本里的精神内涵有了可感知的温度,最终化作参与者心中坚定的信仰坐标与脚下奋进的力量源泉,为新时代传承红色血脉、延续历史文脉筑牢了精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