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中心动态

简讯|我中心主任牟成文教授前往湖北荆州进行红色文化考察

来源: 日期:2025-08-31点击: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二级教授、首届“桂子学者”,政治学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牟成文教授前往湖北荆州进行红色文化专项考察。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走访与调研,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传承伟大革命精神,为《新中国政治制度通典》的撰著研究积累鲜活素材、夯实实践基础。

牟成文教授首站来到了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的北闸防汛工程,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与防洪战略价值的北闸防汛工程进行了深入考察。北闸,全称为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坐落于荆州市公安县太平口,长江与虎渡河在此交汇,与荆州古城隔江相望。回溯历史,这里曾是商贸小镇虎渡口,明清时期设虎渡汛,重兵驻守,是荆州通往洞庭湖的重要水上通道,后因镇服洪水,铸造铁牛,改名太平口。如今的北闸,已然成为一座捍卫长江安澜的坚固堡垒。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江水患频发,荆江段更是险象环生。据记载,自公元前180年至1911年的两千多年间,长江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214次,平均10年就有一次,而荆江一带,江汉干堤决堤、溃口的记载史不绝书。为根治水患,1952年,中央果断决策,批准兴建荆江分洪工程,这也是新中国在长江流域修建的首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北闸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人民的期望,被誉为“江汉平原的守护神”。



牟成文教授北闸湖保护区留影


荆江分洪工程于1952年4月5日全面动工,30万军民、技术工程人员从全国各地云集荆江,仅用75天就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创造了世界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北闸全长1054.375米,共54孔,设计进洪量8000立方米/秒。其建成有效减轻了洞庭湖负担,降低了荆江水位,缓解了洪水对荆江大堤的威胁,确保了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的安全。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期间,北闸首次启用,三次开闸分泄长江洪水122.6亿立方米,成功守护了荆江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998年,长江再发特大洪水,北闸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分洪。虽最终未开启分洪,但北闸在抗洪中发挥的保护与预备作用不可忽视,为“九八抗洪”胜利奠定坚实基础。北闸,这座承载着历史与使命的水利工程,屹立在长江之畔,守护一方百姓,见证时代发展,成为长江防洪体系中永不褪色的“钢铁长城”,为保障江汉平原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社会稳定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牟成文教授参观北闸防汛工程


随后,牟成文教授抵达位于湖北省公安县南平镇南正街的红四军红六军会师旧址。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地方因其承载的重大事件而熠熠生辉,成为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精神坐标,红四军红六军会师旧址,便是这样一处意义非凡的革命圣地。红四军红六军会师旧址,即南平文庙,其始建于明朝,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经历了重修,是公安县唯一留存的供奉孔子的圣堂。整个建筑群落坐北朝南,黄墙环绕,由礼门、义路、棂星门、状元桥、泮池、大成门、大成殿、照墙、东庑、西庑等建筑构成,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散发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牟成文教授红四军红六军旧址留影


1930年7月4日,这看似平常的一天,却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和第六军在这里胜利会师,而被永远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会师之后,著名的红二军团宣告成立,贺龙出任总指挥,周逸群担任政委。红二军团成立后,部队经斗湖堤渡江北上,在后续的革命征程中,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贺龙元帅曾深刻指出,红二军团的成立,是湘鄂西革命斗争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革命武装对反革命武装的重大胜利,更是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胜利。
如今,走进大成殿,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殿内陈列着贺龙、周逸群、段德昌、柳直荀等原红二军团领导人的光辉事迹图片展览,以及大革命时期农民赤卫队使用过的大刀长矛等珍贵历史实物,这些展品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供后人瞻仰与缅怀。文庙内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樊哲祥将军的题词:“怀念公安革命烈士 反帝反封建赫赫正气 为党为人民耿耿忠心”,字字千钧,彰显着革命先烈们的崇高精神。198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鉴于南平文庙兼具“古代建筑”和“革命文物”的双重属性,将其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式命名为“红四军、红六军会师旧址”。2012年,该旧址更是荣获多项殊荣,被荆州市十大革命遗址评选委员会评为荆州市十大革命遗址,被荆州市委组织部评为荆州市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并免费对外开放,持续发挥着对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的教育激励作用。


红四军红六军红二军团主要领导人简介



红四军红六军红二军团主要领导人简介



红四军红六军红二军团简介  



红四军红六军红二军团简介


牟成文教授从棂星门开始,迈过状元桥,走过泮池,穿过大成门,每一步都走得沉稳而专注,仔细观察着建筑的每一处细节。建筑的结构、装饰,无一不吸引着他的目光,他不时询问工作人员这些建筑元素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在大成殿内,面对陈列的文物和图片资料,他更是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后,牟成文教授伫立在英烈的遗像前,追思先辈的革命历程,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幕幕恢弘悲壮的历史画卷,不禁感慨万千。


牟成文教授参观旧址陈设



牟成文教授缅怀革命先烈



会师旧址资料展示



会师旧址资料展示


在调研过程中,牟成文教授将重点聚焦于红四军、红六军会师的历史细节。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和与当地老人的交流,他了解到,在会师之前,红四军和红六军各自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和发展历程。红四军在贺龙的领导下,在湘鄂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创建了革命根据地;红六军则在孙德清、邝继勋等人的领导下,在鄂西地区积极发展武装力量,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两支队伍接到会师指示后,克服了重重困难,翻山越岭,冲破敌人的封锁线,最终在南平文庙实现了胜利会师。


会师旧址资料展示



会师旧址资料展

在会师过程中,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当地百姓得知红军要来会师,自发地组织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的村民主动为红军提供住宿,将自己的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妇女日夜赶工,为红军战士缝补衣服、制作布鞋;还有的村民组成运输队,帮助红军运送物资。这些细节充分展现了当时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场景,也深刻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和衷心拥护,正是这种军民团结一心的力量,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会师旧址资料展



会师旧址资料展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牟成文教授考察公安县红四军红六军会师旧址意义非凡。这不仅是对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做贡献的深刻铭记。红四军红六军会师旧址作为红二军团的诞生地,见证了早期红军的力量整合与战略发展,其蕴含的团结协作、英勇抗争的革命精神,与反法西斯战争中世界各国人民共克时艰的精神一脉相承。牟成文教授的此次调研,不仅为《新中国政治制度通典》的撰著收集了丰富的史料和素材,更有助于将地方红色历史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观背景紧密相连,激励更多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